随着城市化发展,山东各市集中供暖面积不断增加。以济南市为例,今年新增集中供热面积达2000多万平方米;根据泰安市测算,到2030年供热缺口预计达2000万平方米。伴随供暖面积的增加,各地在内部挖潜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新的热源,多管齐下,确保居民温暖过冬。
在为城市“寻热”的过程中,各地都采取了哪些对策,又进行了哪些创新探索?寒冬时节,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一市核能供热,双城零碳同暖
11月25日,我国首个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工程——国家电投“暖核一号”三期核能供热项目投运,海阳核电在给烟台海阳市供暖的同时,供暖区域到达威海乳山市,实现了零碳热源的跨区域互通共享,开启了核能“双城”供热模式。
优化长输管道建设,打造供热“一张网”
通过推动南部国能热电、“莱热入泰”长输管线、西部热源三大主力热源建设,泰安市着力打造“泰城供热一张网”。
清洁能源灵活补充,助力破解单一热源困境
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建设灵活,可以作为城市热源的补充,但通常成本较高。地热、生物质能、空气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除了在农村的分布式应用,如今也被越来越多可以接入集中供暖的城区使用。
随着城市化发展,山东各市集中供暖面积不断增加。以济南市为例,今年新增集中供热面积达2000多万平方米;根据泰安市测算,到2030年供热缺口预计达2000万平方米。伴随供暖面积的增加,各地在内部挖潜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新的热源,多管齐下,确保居民温暖过冬。
据公开数据,该工程可覆盖乳山主城区630万平方米,预计可替代原煤消耗2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2万吨。
据了解,山东核电负责技术研发攻关、厂内供热机组改造和工程施工,烟台、威海两市政府分别负责所辖行政区域内的征地协调、管网铺设及热源分配中心建设。
第一年进行核能供暖,为确保万无一失,乳山市在加快推进核能长输管线和能源站建设的同时,由乳山热力公司采购进场煤炭3万吨,可满足40天供暖需要,将原有的锅炉热源作为零碳供暖的备用调峰热源。
核能长距离供热,核电厂、供热企业效益如何?
工程开创了“核电厂+政府平台+长输管网公司+供热公司”的供热商业新模式。
国家电投核能发展总工程师,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放说,“使用核能的费用主要花在建设时期,核燃料的价格占成本的比重较小,发电、供热的成本也更加稳定。”
推广核能利用,山东一直走在前。本供暖季“暖核一号”供暖面积合计达1250万平方米,可满足约40万人口的冬季清洁取暖需求。据统计,“暖核一号”自投运以来,累计提供零碳热量456万吉焦,替代原煤消耗3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2万吨。
优化长输管道建设,打造供热“一张网”
“暖核一号”三期工程开了核能跨地级市供暖的先河。随着城区集中供暖面积的快速增长,各地供热缺口越来越大,为了寻找合适的热源,近年来山东各地建设了越来越多的跨区县、跨市的输热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