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在保障居民供暖质量的同时,如何有效节省成本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结合行业特点,供热企业可从热源优化、输配系统升级、运行管理精细化等多个维度采取措施,实现成本的合理控制。
一、优化热源结构,降低能源消耗成本
(一)推广清洁能源替代
传统供热多依赖燃煤锅炉,不仅能源效率较低,还面临环保成本压力。逐步推广天然气、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替代,可在降低污染排放的同时,通过提升能源转换效率节省成本。例如,天然气锅炉的热效率可达 90% 以上,远高于传统燃煤锅炉的 60%-70%,能减少能源浪费;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土壤恒温特性,消耗 1 份电能可产生 3-4 份热能,运行成本仅为电采暖的 1/4。
(二)发展余热利用技术
工业生产、火力发电等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余热是优质的免费热源。供热企业可与周边工厂、电厂合作,建设余热回收装置,将工业废水、烟气中的余热转化为供暖能源。如某城市供热企业与当地钢铁厂合作,回收炼钢过程中的烟气余热,每年减少燃煤消耗 3 万吨,节省燃料成本超千万元。
(三)提升热源设备效率
对现有锅炉、热泵等热源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更换节能型燃烧器、加装变频控制系统,可显著降低能源消耗。例如,锅炉采用低氮燃烧技术后,不仅满足环保要求,还能减少 2%-5% 的燃料消耗;水泵、风机等辅机设备加装变频器,可根据负荷变化调节运行功率,节电率达 20%-30%。
二、升级输配系统,减少热量损耗
(一)管网保温改造
供热管网的热量损耗是成本浪费的重要环节,尤其老旧管网的保温层老化破损,热损失率可达 20% 以上。采用高密度聚氨酯保温管、玻璃钢外护层等新型材料对管网进行改造,能将热损失率控制在 10% 以内。某北方城市对市区 10 公里老旧管网改造后,单季减少热量损耗折合标准煤 800 吨,节省成本约 60 万元。
(二)优化管网布局与水力平衡
通过管网水力模拟计算,调整管径设计、增设平衡阀,解决管网水力失调问题,避免近端用户过热、远端用户不热的现象。平衡阀可精准调节各支路流量,使管网水力失衡率从 30% 降至 5% 以下,减少因过量供热导致的能源浪费。同时,合理规划管网走向,缩短供热半径,能降低循环水泵的能耗。
(三)智慧管网监测
利用物联网技术在管网关键节点安装温度、压力、流量传感器,实时监测管网运行状态。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管网泄漏、堵塞等问题,减少因故障导致的热量损失和维修成本。例如,某供热企业通过智慧监测系统,提前发现一处地下管网泄漏点,及时抢修避免了日均 5000 立方米热水的浪费,节省水费及热能损失成本约 2 万元 / 天。
三、精细化运行管理,提升运营效率
(一)按需调节供热参数
根据室外温度、建筑物类型制定分时段、分区域的供热曲线,避免 “一刀切” 式供热。采用气候补偿器自动调节供水温度,当室外温度升高时降低供水温度,温度降低时提高供水温度,使室内温度保持稳定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耗。实践表明,采用该方式可降低 10%-15% 的燃料消耗。
(二)优化人员与设备调度
通过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热源、管网、用户数据,实现运行调度的智能化。合理安排巡检人员路线,采用无人机、机器人等设备替代人工巡检,降低人力成本;对锅炉、水泵等设备实行预防性维护,根据运行数据制定维修计划,避免突发故障导致的停机损失。某企业通过设备状态监测,将锅炉故障率降低 40%,年节省维修费用 30 万元。
(三)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
建立全流程成本核算体系,将燃料采购、设备维护、人工费用等成本细化到每个供热区域、每个运行班组。通过对比分析各区域单位面积耗热量、单位成本等指标,找出成本偏高的环节并针对性改进。例如,对耗热量异常的小区进行排查,发现是保温层破损后及时修复,使该区域单位面积成本降低 12%。
四、推动用户侧节能,降低终端消耗
(一)推广分户计量与温控装置
在居民用户中安装热计量表和室温控制器,实现 “用多少热交多少费”,引导用户主动调节室内温度。数据显示,采用分户计量后,用户平均节能 15%-20%,相应减少供热企业的能源消耗成本。同时,对公共建筑安装智能温控系统,根据使用情况自动关闭非工作时段的供暖,如办公楼在夜间、周末降低供暖温度,可节能 30% 以上。
(二)开展建筑节能改造
与房地产开发商、物业公司合作,对既有建筑进行外墙保温、窗户密封等节能改造,降低建筑物的热损失。改造后的建筑供暖负荷可降低 30%-50%,从终端减少热量需求。供热企业可通过与用户分担改造费用、适当降低供暖价格等方式,推动改造工作的开展,实现长期成本节约。
五、政策与市场机制利用,拓展降本渠道
(一)争取政府补贴与税收优惠
积极申报节能改造项目、清洁能源替代工程,争取国家及地方政府的专项补贴资金。例如,部分地区对采用地源热泵、太阳能供暖的企业给予初投资 30% 的补贴,对余热利用项目减免增值税,可有效降低前期投入成本。
(二)开展能源服务与市场化合作
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引入专业节能公司参与供热系统改造,由节能公司承担前期投资,双方分享节能收益。这种模式可降低供热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借助专业机构的技术优势提升节能效果。此外,与周边工业园区、商业楼宇开展联合供热,提高热源利用率,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单位供热成本。
供热行业的成本节省需要兼顾技术升级、管理优化与用户参与,通过多环节协同发力,在保障供暖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随着智慧供热技术的发展和节能政策的完善,供热企业应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降本路径,推动行业向高效、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