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运转体系中,供热系统如同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为千家万户输送着温暖,保障着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供热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温暖,更对供热的质量、效率、环保性以及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这一趋势,各地纷纷出台最新供热方案,从多个维度对供热行业进行优化与革新,致力于打造更加高效、环保、智能的供热体系。
一、调整优化热源结构
热源作为供热系统的 “心脏”,其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供热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在最新供热方案中,各地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热源发展路径。以西安市为例,按照 3 年挖潜 1000 万吉焦热量的目标,全力加快燃煤电厂高背压等高效供热方式的改造进程。通过这一改造,最大限度地挖掘现役热电机组的潜力,预计到 2027 年底,将实现替代供热用气 2.8 亿方,大幅减少对传统燃气资源的依赖,降低供热成本的同时,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与此同时,对全市 5 座垃圾焚烧电厂余热供热的经济性与可行性展开深入研判。计划利用 3 年时间,让垃圾焚烧电厂实现就近供热,或将其热源输送至供热管网,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既解决了垃圾处理的难题,又为供热提供了新的热源支撑。
此外,依托全市 53 座污水处理厂的余热资源,开展污水源热泵供热的可行性与经济性研究。按照 “成熟一个、推广一个” 的原则,逐步实现周边建筑用热的替代,进一步拓展了可再生能源在供热领域的应用范围,推动供热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二、强化供热行业管理
科学合理的行业管理是供热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在最新供热方案中,明确了一系列强化行业管理的举措。首先,结合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及发展需求,兼顾热源和用户结构,对供热范围进行及时调整与科学划定,确保供热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配置,避免资源浪费与供应不足的情况发生。
规范供热市场准入机制,供热企业必须取得《集中供热经营许可证》后,方可从事集中供热业务。对于小区自备锅炉,则实行备案管理,经城管执法部门备案登记后,持备案资料向燃气企业申请办理相应类别用气,从源头上保障供热市场的规范有序。
明确界定集中供热范畴,将取得市、区《集中供热经营许可证》的供热企业,以及跨居民小区或向周边范围供热的点供式、分布式区域锅炉房纳入集中供热管理体系,并执行集中供热价格相关政策规定,统一管理标准,维护市场公平。
持续加强对自备锅炉的规范管理,对于供热收费不规范、供热质量差、群众意见大的自备锅炉运营主体,综合运用约谈告诫、行政处罚、淘汰接管等手段,规范供热市场秩序,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
制定全市小区自备锅炉接收管理办法,组织各集中供热企业整合经营范围内的分布式锅炉。对于具备条件的,并入市政集中供热管网;不具备条件的,实施区域化集中供热,力争在 2028 年底前实现全市集中供热全覆盖,提升供热的规模化与集约化水平。
严格新建项目审批流程,制定新建小区(建筑)供热管理办法。在新建项目报建审批环节,落实供热方式,优先接入集中供热管网。确需或适宜采用分布式形式供热的,应优先选用地热能、空气源、污水源等新能源供热,坚决杜绝新建和扩建分散式燃气自备锅炉,从源头上推动供热行业的绿色发展。
三、深入开展降本增效
提升供热企业的运行能效,是实现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市、区属国有骨干供热企业为重点,开展供热行业三年降本增效专项行动。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升级设备设施等举措,力争到 2027 年底,使国有骨干企业的固定成本、供热效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为行业树立标杆,带动整体行业效率的提升。
大力推进集中供热直管到户,减少中间转供环节,实现供应到户、服务到户。这一举措不仅能够降低供热成本,还能提高供热服务的质量与响应速度,让用户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供热服务。同时,加强供热系统的智慧化改造,建立行业和企业数字化管理平台,实施源 — 网 — 站 — 端一体化数据整合、监管调度、智能调控,实现按需供热、精准供热、安全供热,通过智能化手段促进供热系统的节能降耗。
四、深化供热体制改革
推进集中供热企业的优化整合,是破解当前供热行业诸多问题的重要途径。依照市场化原则,鼓励优质供热企业开展供热主体优化整合,以规模经营、管网联通、多能互补为目标,解决当前供热企业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结构性盈亏分化、条块分割等突出问题,实现供热行业的集约高效、以盈补亏、良性发展。
健全完善供热价格管理机制,对供热价格进行合理调整,实现同城同价。以西安市为例,计划在 2027 年底前完成临潼区、阎良区、高陵区的供热价格调整,消除区域价格差异,维护市场公平,保障用户的合理权益。
优化调整补贴方式,坚持供热行业的公益属性,对民生供热亏损予以合理补贴。完善补贴政策制度,由城管执法部门审核主体类别,市场监管部门审核执行气价,发改部门审核合理气量,财政部门审核补贴金额,审计部门全程参与、实时核查审计,通过多部门联审作业,杜绝不合理补贴,规范提升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争取优化气源结构
积极争取管制气源,全面摸清各城燃企业居民、小区自备锅炉、集中供热及非居民等用气结构,做好全市用气规划研判。强化市级统筹,提升议价能力水平,争取更多的管制气源,保障供热气源的稳定供应,降低供热企业的用气成本。
做好上下游价格联动,根据气源价格的变动情况,除国家和我省有明确政策规定外,供热用气终端销售价格全额联动。通过价格联动机制,合理传导成本压力,保障供热企业的正常运营,同时也确保用户能够享受到合理的供热价格。
六、健全供热保障机制
建立供热行业定期成本监审制度,每年对企业供气供热相关情况进行监测,每三年开展一次全面的成本监审。通过成本监审,及时掌握供热企业的成本变化情况,为价格调整、补贴发放等提供科学依据,保障供热行业的健康发展。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建立统一指挥的应急调度机制,结合暴雪、降温等极端天气因素,监督指导供热企业做好运行参数调整,有效应对极端天气对供热的影响。供热企业要按规定组建供热事故抢修抢险队伍,配置应急设备设施和物资,定期组织演练,供热期内实行 24 小时应急备勤,确保在出现供热事故时能够迅速响应、及时处置,保障居民的正常用热。
建立用户端室温随机检测机制,住建部门、供热企业要定期对用户端室温进行检测,及时掌握用户端室温情况。对室温不达标的区域和用户,要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确保供热质量符合标准,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最新供热方案从热源结构调整、行业管理强化、降本增效实施、体制改革深化、气源结构优化以及保障机制健全等多个方面,为供热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这些举措的实施,将推动供热行业向更加高效、环保、智能、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稳定、舒适的供热服务,让温暖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