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加速转型的大背景下,储能行业正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成为能源领域变革的关键力量。从政策导向到市场需求,从技术创新到产业格局,储能行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复杂的挑战。
近年来,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推动能源转型,储能作为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波动性问题的关键技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 “双碳” 目标明确后,一系列储能支持政策相继落地。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政策明确,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强制条件,这一举措结束了 “强制配储” 时代,推动储能市场向更加市场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同时,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旨在释放新型储能市场潜力,促进产业协同创新。
在政策引导下,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随着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的迅速提升,对储能的需求愈发迫切。2024 年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到 43.7GW/109.8GWh,同比增长 103%/136%,新增投运装机规模首超 100GWh,约为当年排名第二的美国装机量(38GWh)的近 3 倍。这种增长态势在 2025 年仍在延续,据预测,到 2025 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将达到 100GW,行业总产值将超过万亿元;到 2030 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将达到 220GW,行业总产值将超过 3 万亿元。
储能技术的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锂离子电池作为当前主流储能技术,正不断实现突破。在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CTC 技术)量产能量密度突破 300Wh/kg;储能专用电池方面,314/500+Ah 大容量电芯成为行业标准。同时,钠离子电池也取得重大进展,实现 GW 级量产,成本较锂电池低 30% - 40%,在基站储能、低速电动车领域渗透率或达 15%,大唐、宁德时代等企业已启动 GW 级项目。
长时储能技术成为行业新的发展方向。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机量持续增长,系统价格有望降至 2 元 / Wh;压缩空气储能向 300MW 级迈进,系统效率提升至 65% 以上;重力储能(如 Energy Vault 混凝土塔方案)首个百兆瓦级项目落地。此外,固态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也在加速推进,凭借高安全、长寿命等特性,有望成为未来储能装机的重要力量。鹏辉能源年产 1GWh 半固态电池项目计划于 2025 年 5 月开工,清陶能源在台州的 10GWh 固态电池项目有望在 2025 年全面投产。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AI)的发展,其在储能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在技术研发方面,AI 可以对储能材料性能进行精准模拟和优化;在储能安全运维方面,借助 BMS、大数据等技术,能够对储能系统的早期故障进行识别和预警;在光储场站管理中,AI 技术可准确预测并配置策略,平衡源网荷储,提升整个系统的经济效益。
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企业入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储能企业已超 20 万家,其中参保人数超 20 人的企业达 7 万家,但市场规模仅 180 亿元,僧多粥少的局面导致竞争白热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行业格局正逐渐重塑。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品牌、规模等优势,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宁德时代自 2021 年起,一直稳坐储能电芯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一的宝座,其 2024 年储能电芯出货量达 100GWh+,在全球储能电芯市场的市占率为 35%;亿纬锂能 2024 年储能电池出货量超过 40GWh,市占率为 13%。
与此同时,行业洗牌加速。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部分企业为争夺订单,不惜将价格压至成本线以下,导致行业利润下滑。据报道,储能系统中标均价已跌至 0.6 元 / Wh 附近,4h 储能系统最低中标价从 2023 年年底的 0.638 元 / Wh,一路下跌至 2024 年年中的 0.435 元 / Wh,再到 2025 年初的 0.426 元 / Wh,降幅超过 30%。在价格战的冲击下,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逐渐被淘汰,截至目前,储能行业已经有超过 3 万家企业倒下(处于注销、吊销、撤销、清算、停业、歇业等异常状态)。
在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储能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加速全球化布局。2025 年一开年,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频频斩获国际订单。宁德时代的阿联酋 19GWh 光储项目成为全球最大单体储能订单,总投资超 60 亿美元;比亚迪与沙特电力公司签署合同,为五个电池储能系统项目提供 12.5GWh 的电力。
然而,中国储能企业在海外市场也面临诸多挑战。国际贸易壁垒不断升级,欧盟碳边境税可能增加 45 欧元/吨的成本,美国拟限制电网使用 “受关注实体” 的技术,对中国企业出口造成阻碍。此外,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地缘政治风险以及文化差异等,也给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带来不确定性。中国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本土化生产、资源布局和定制化解决方案等多元化路径,应对国际竞争挑战。
展望未来,储能行业前景广阔,但也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深入推进,储能作为能源革命的关键支撑技术,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技术创新将不断提升储能产品的性能和降低成本,推动储能行业从 “政策驱动” 向 “市场驱动” 彻底转型。然而,行业也需警惕产能结构性过剩、价格战、供应链安全、技术标准不统一以及国际贸易摩擦等风险。
储能行业正处于关键的发展阶段,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行业监管,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企业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拓展市场,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和加强国际合作,提升自身竞争力;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储能技术的认知和支持,共同推动储能行业在变革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