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与 “双碳” 目标的引领下,新型能源供热领域涌现出众多成功范例,它们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绿色供热的前行道路。这些案例各具特色,从不同维度展现了新型能源供热的可行性、高效性与创新性。
一、地热能供热:雄安新区的智能绿色引擎
中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在雄安新区的地热供热项目堪称典范。在雄安新区地热调控指挥中心,巨大屏幕上实时闪烁着来自各地热供热站的温度、压力、能耗等关键数据。借助先进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搭建的地热智能调控系统,如同一位聪慧的 “管家”,不仅能全方位监控供热站的实时运行状态,还能依据天气变化精准预测室外环境温度,进而生成贴合当日实际情况的供暖参数曲线,为基层生产单位的调控决策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在供热模式上,绿源公司积极创新。例如在河北霸州、山西太原等地,创新性地推出 “地热 + 污水源” 技术,将城市废水巧妙转化为清洁热源,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与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在西安,热电地热替代燃气项目采用 “群采群灌” 技术,成功建成国内单站规模最大(供热面积达 232 万平方米)的地热供热系统,每年可减少碳排放 19 万吨。本采暖季,绿源公司在京、津、冀、陕西、山东、山西、辽宁等 7 个省(直辖市)54 个县市的供暖面积超 1 亿平方米,共替代标准煤 150 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 400 万吨,以实际行动为 “双碳” 目标助力。
二、太阳能供热:西藏那曲的温暖变革
在平均海拔超 4500 米的西藏那曲市,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 30 摄氏度,恶劣的气候条件对供暖提出了极高要求。2023 年冬季,那曲市聂荣县尼玛乡大胆探索,引入 “光伏 + 供暖” 模式,为当地带来了温暖变革。
村民次央家中新装的光伏供暖暖气片,让整个屋子暖意融融。该模式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优先用于供暖,多余电能则上传至电网。西藏电力部门全力支持,为 1699 所高海拔学校、27 万在校生实现电采暖覆盖,并建立 “一校一档” 机制,全力保障高海拔学校供暖报装接电工作。在那曲,“光伏 + 供暖” 不仅实现了村民 “零费用” 采暖,还极大改善了室内供暖环境,让学生们能在温暖的教室里安心学习,为高海拔地区的供暖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太阳能解决方案。
三、生物质能供热:山东某县的循环经济样板
山东省某县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大力发展生物质能供热,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当地建设的生物质直燃供热站,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直接送入锅炉燃烧,产生的蒸汽或热水用于周边村庄供暖。
以周边 5 个村庄为例,过去村民主要依靠燃煤取暖,不仅成本高,而且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如今,生物质能供热站投入使用后,不仅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还大幅降低了村民的供暖成本,降幅达 30% 以上。同时,生物质能供热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了垃圾填埋和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形成了 “农业废弃物 - 生物质能 - 清洁供暖” 的良性循环,为农村地区的清洁供热与生态保护开辟了新路径。
四、空气能供热:济南仁和家园社区的舒适之选
济南市济阳区仁和家园社区因地理位置限制,无法实现集中供热。近年来,社区引入空气源热泵能源站,成功解决了供暖难题。空气源热泵通过 “空气能 + 电能” 的结合方式,利用少量电能吸收空气中大量的低温热能,再经压缩机转化为高温热能用于供暖,具有清洁环保、安装方便等优点。
社区居民李秀云对此赞不绝口,“以前烧煤取暖,一个冬天要用 3 吨煤,花费约 3500 元,家里又脏又不安全。现在用空气源热泵取暖,一个供暖季只需交费 2500 元,家里温度始终保持在 20 摄氏度左右,既省事又干净。” 如今,空气能供热在济南得到广泛应用,大量家庭采用空气源热泵替代传统燃煤小锅炉,不仅提升了居民的供暖舒适度,还显著减少了冬季燃煤污染,为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做出重要贡献。
五、多能源耦合供热:青海大柴旦的智慧供暖蓝图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委,大唐青海公司构建了 “电力 + 燃气” 整县制全清洁供暖链条,为寒冷地区的供暖提供了创新思路。大柴旦地区海拔高、氧气稀薄、气候寒冷,供暖期长达 7 个月。大唐大柴旦清洁供暖项目总投资 1.05 亿元,供热覆盖大柴旦镇、锡铁山镇。
该项目充分利用青海新能源占比高的优势,白天新能源电力充裕且电价低时,以空气源热泵为主进行供暖并蓄热;夜晚电力相对短缺且电价高时,将储热罐中蓄热的水引入燃气锅炉房二次加热后再向居民供暖。这种多能源耦合的方式,不仅确保了居民供热稳定,还实现了清洁能源的就地转化,整个项目供热综合效率可达 95% 以上,全生命周期(25 年)预计降低供热成本 2 亿元。此外,项目配套的 25 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除满足自身供暖需求外,每年还能向电网输送 4.4 亿千瓦时电能。在项目集控中心,智慧大脑实现了整个供暖流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控制,有效提升工作效率,降低供热能耗,为多能源耦合供热的推广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些新型能源供热案例,无论是单一能源的深度开发,还是多能源的协同利用,都在节能减排、提升供暖质量、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球供热领域的绿色转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与借鉴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