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实现 “双碳” 目标的大背景下,供热节能已成为当下社会不容忽视的关键议题。供热行业作为能源消耗的重点领域,其节能成效直接关乎国家的能源安全、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供热采暖每年消耗煤炭 1.5 亿多吨标煤,占北方地区建筑能耗 50% 以上,与同等气候条件下的发达国家相比,能耗水平明显偏高,能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供热需求持续增长,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能源供应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推进供热节能,既是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现实需要,也是减少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各地在供热节能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以北京为例,其在新能源供热领域成绩斐然。截至目前,北京市新能源供热面积已突破 1.34 亿平方米,占供热总量的 11% 。通过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项目的实施,部分示范区域清洁供热比例超 75%。如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一些新建住宅楼和办公楼采用地源热泵技术供热,通过在地下 150 米深处埋设换热管路,利用地下土壤的巨大蓄热能力,将热量转移到建筑物内。这种方式不仅高效节能,而且受外部环境影响小,运行稳定。在供暖季,北京燃气集团副中心 6 号能源站采用该技术,实现绿色供暖面积约五十万平方米,整个供暖季二氧化碳减排达六千吨。
华能北京热电厂作为北京市重要的电源、热源支撑点,从去年底建成投产了烟气余热深度利用设备。该设备通过在烟气排放通道尾部内置板式换热器,将八十多度的烟气降至三十五度,利用四十至五十度的烟温差进行换热,对外供热。在本供暖季,该余热利用系统增加供热能力三百兆瓦,供热面积将近七百五十万平方米,节省天然气近八千万立方米。此外,北京市还在供热主管线的热力井里安装了 7900 套监测感知装置,实时采集井室温度和水位,在换热站入口设置温度、压力和流量采集器,结合居民家中的室温检测装置,实现供热质量的精准监测与调控,进一步助力供热节能。
除了北京,其他地区也在积极推进供热节能工作。昌吉市完成了《昌吉市城镇供热专项规划》修编,制定了《昌吉市城市供热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致力于构建 “热电联产为主,清洁能源为辅,多热源互补” 的供热格局,促进供热采暖节能,提高供热智能化与法制化管理水平。
为了进一步推动供热节能,社会各界采取了多种措施。在政策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多部门在 2010 年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 “十二五” 期间北方采暖地区地级以上城市达到节能 50% 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基本完成供热计量改造,实现按用热量计价收费。各地也依据此意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从新建建筑监管、既有建筑改造、供热单位责任落实、技术体系建设到计量器具监管等多方面,为供热节能提供政策保障。
在技术创新方面,供热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一方面,研发和应用高效的供热设备与技术,如新型的热泵技术,利用 1 度电可贡献 4 份热,其中 3 份来自环境热能,极大地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指出,我国可回收余热资源超 13 亿吨标煤,储热成本远低于化学储能,新能源供热产业前景广阔,应充分利用工业余热、热泵技术及跨季储热等手段,推动供热行业向 “智慧柔性” 转型。另一方面,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供热系统的智能化管理。通过实时监测热网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以及用户室内温度,利用智能算法自动调整供热设备运行状态,实现精准供热,避免能源浪费。
展望未来,供热节能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修订,环境热能有望被纳入法定可再生能源范畴,这将进一步推动热泵等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建筑设计与建设环节,应更加注重建筑的保温性能,从源头上降低供热需求。同时,加强对公众的节能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节能意识,鼓励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设置室内温度,养成良好的节能习惯。供热节能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管理优化以及全民参与,实现供热行业的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美丽家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