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热市场:节能提效与价格机制改革并行
随着全球对节能减排的重视,供热行业也在积极探索高效、低碳的发展路径。2023 年,我国供热市场规模预计达 3240 亿元,居民供热占比约 85%,工业供热市场规模为 472 亿。在居民供热领域,定价模式正面临变革。过去,居民热价上涨困难,自 2020 年下半年起,煤价高位运行,致使从事居民供热业务的企业盈利承压。不过,2024 年以来,部分地区如河北新乐开始上调终端供热价格,黑龙江华电齐齐哈尔热电有限公司的热源出厂价也有所调整。发改委曾出台《城镇集中供热价格和收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若最终方案落地,供热企业核价模式有望与水务行业类似。结合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印发的两部制电价政策,居民热价的调价周期或将开启,叠加当前煤价下行趋势,居民供热企业业绩有望改善。
从技术层面来看,智慧供热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供热系统的精准调控与精细化管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例如,智能换热站采用模块化设计,集成智能控制柜、变频水泵、智能阀门等设备,可实现无人值守、远程监控与智能调控,大大提高了供热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同时,随着新能源供热的发展,光伏、风电、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在供热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为实现 “双碳” 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燃气市场:保供稳价与市场化改革共进
燃气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提高。在政策方面,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和价格合理成为重点。国家持续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天然气市场,加强储气设施建设,提高天然气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市场化改革也是燃气市场发展的关键趋势。随着天然气门站价格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逐步完善,燃气企业需要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价格波动。同时,在城镇燃气领域,加强对燃气工程安装、维护维修等环节的价格监管,清理规范不合理收费,切实降低用户用气成本。例如,部分地区明确取消燃气初装费等不合理收费项目,将相关费用纳入房价或通过其他合理方式解决。
在技术创新方面,燃气行业积极探索智能化管理模式。通过智能燃气表、物联网技术等手段,实现对燃气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测、精准计量和远程抄表,提高燃气供应的安全性和服务质量。此外,在燃气应用领域,推动燃气分布式能源、燃气热泵等高效用能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燃气利用效率。
预付费市场:数字化驱动与多领域拓展
预付费模式在供热、燃气以及其他公用事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核心优势在于实现先付费后使用,有效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缴费方式。在数字化技术的驱动下,预付费市场正朝着智能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以艾蓝 IC 卡预付费系统为例,该系统凭借强大的功能和稳定的性能,在能源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不仅实现了用户的预付费管理,还具备远程监控、数据分析、欠费预警等功能,帮助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在供热和燃气领域,预付费系统与智能表计相结合,用户可通过手机 APP 等终端设备实时查询余额、缴费记录,进行在线充值,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
此外,预付费市场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居民用户,在商业综合体、工业园区等领域也开始推广应用预付费模式。通过集中管理、统一结算,提高了能源管理的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同时,随着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发展,预付费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将进一步提升,为市场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供热、燃气和预付费市场在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的双重推动下,正朝着更加高效、智能、绿色的方向发展。企业需要紧跟市场趋势,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以适应市场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