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智能系统平台已深度融入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从民生保障到工业生产,从能源管理到城市运营,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运转带来了深刻变革。
一、智慧供热:精准控温,温暖万家
供热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智慧供热系统正借助前沿技术重塑行业格局。像山东省济南热力集团,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的全产业 ERP 系统运行中心,堪称行业典范。其 “智慧供热大脑系统” 通过精准的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使供热系统能敏锐感知外界温度变化,实时精准调节供热量。目前,该集团供热总面积达 2.68 亿平方米,超 3200 座换热站接入智慧供热监控平台,实现了全方位精准调控,累计采集数据量达上百亿条,彻底打破传统供热的信息壁垒,达成从热源、管网、换热站到终端用户的一体化智能管控。
乌鲁木齐热力(集团)有限公司的智慧供热系统同样成效显著。它整合 “热源 — 管网 — 换热站 — 用户” 系统,构建起数字化供热管理体系与绿色生态链。系统能依据天气信息、运行参数等预测换热站所需热量,合理规划运行参数,确保供热稳定高效。此外,通过在约 5000 户居民家中试点安装室温采集器,系统可实时监测室温,一旦温度不达标便自动报警并上调参数,极大提升了供热服务质量。
二、智慧燃气:数智赋能,安全守护
在燃气领域,智能系统平台成为保障安全、提升管理效率的关键力量。新奥集团旗下的聚安网,构建了 “物联感知 - 智能分析 - 协同处置” 的全场景数智化安全管理体系。借助部署在管网、厂站、工商户及家庭用户的大量物联设备,实现对燃气风险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识别,并依托安全大模型生成城市安全风险智能地图。政府部门借此可实时掌握区域安全态势,动态调整监管策略;燃气企业能依据风险预警精准制定隐患整改计划。例如在乌海海勃湾区,依靠该平台创造了燃气泄漏事件 “37 分钟闪电级响应” 的佳绩。同时,聚安网推出的 “隐患随手拍” 小程序,居民拍摄户内燃气设施照片,系统就能借助安全大模型识别出 30 余类隐患,并将整改任务推送至企业,政府也能跟踪处置进度,形成全民参与的常态化防控网络。目前,安全大模型已成功赋能 170 + 政府伙伴、300 + 燃气企业等多类场景。
惠州燃气通过搭建数字化管网运营平台,引入 AI 等前沿技术,实现了 “一屏统管、智能分析、精准调度”。其 SCADA 系统实时采集全市 10 座天然气场站超 1000 项核心生产参数,构建燃气运行数据库;管网 GIS 系统精准定位隐患点,支撑管网巡检、维护等全流程管理。在安全防护方面,惠州燃气在管网关键节点配置搭载 AI 算法的可视化监测设备,对高压管段和第三方施工工地进行 24 小时监控,试点安装 13 台 AI 视觉检测设备,今年计划再新增 17 台,还引入 AI 巡检无人机,大大提升了管网巡检效率与安全性。
三、能源计量:精准监测,节能增效
能源计量关乎能源的高效利用与成本控制,智能系统平台在此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广东电网计量自动化系统 3.0 堪称行业标杆,这个 “计量大脑” 存储容量达 10PB,数据入库速率达 400 万条每秒,覆盖 5000 万广东电力用户,实现了电力计量从 “人工经验驱动” 到 “数据智能决策” 的跨越。相比前代系统,它在数据采集、分析、业务支撑及应用等方面全面升级,数据采集频率从低压重点用户 1 天 1 次提升至每 15 分钟 1 次,有力支撑广东电力现货市场实时结算,全量接入全省 4364 万千瓦新能源装机数据,构建分布式光伏监测体系,打造 “时空双维度” 预测体系,将传统 “周预测” 升级为 “小时级” 滚动预测。在故障响应上,面对台风 “摩羯”,系统提前 72 小时完成风险盘点,灾后 3 小时内 90% 停电台区恢复供电,比传统模式缩短 6 小时。此外,广东电网联合阿里云推出的 “计量设备 AI 指挥官”,推动计量设备运维从 “经验驱动” 迈向 “数据驱动”,在韶关供电局区域,工单处置效率提升 8 倍,故障自愈率达 80%。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建成的煤炭行业综合管理系统,为能源计量管理提供了新思路。该系统涵盖煤炭运销各环节,在涉煤企业端部署数据采集监控系统,运煤车辆上磅后,通过车牌识别技术自动采集相关数据,快速抬杆放行,将复称时间从每车两分钟缩短至三十秒,极大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系统自动生成电子票据,助力实时掌握煤炭销售情况,遏制资源税费 “跑冒滴漏” 现象,已覆盖全县所有涉煤企业,有效提升了能源产业链的运行效率。
四、工业制造:智能升级,创新发展
在工业制造领域,智能系统平台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以全柴动力为例,其构建的以 “5G + 工业互联网” 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平台成效斐然。在发动机智能生产车间,零部件上线即扫码登记,机械臂精准作业,生产数据、工艺参数等信息实时更新。通过自动化装备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应用,产品下线时间从 140 秒缩短至 112 秒,每天产能增加 60 - 80 台,研发周期缩短 30%,综合产能提升 19.6%,生产效率提升 35%,物料配送及时率提升 29%,单台制造成本下降 12.6%,存货周转率提升 18%。借助智能制造平台整合上下游 850 余家供应链资源,实现跨领域协同制造与资源优化配置,今年第一季度发动机销量同比增长 15%,海外出口同比增长 50%。
小雨智造的大模型焊接机器人以 “如手机般易用” 的操作界面,在航空航天、造船等高端制造领域实现精准焊接,末端闭环控制精度突破 1 毫米,已常态化运营。这一成果体现了具身智能技术在工业场景的加速落地,背后是我国 “大模型 + 机器人控制” 架构的创新实践,通过工业现场数据反哺算法迭代,形成 “应用 — 优化 — 再应用” 的良性循环,为 “中国制造” 向 “中国智造” 转型注入强大动力。
五、城市运营:高效协同,智能管理
智能系统平台在城市运营管理中扮演着 “智慧大脑” 的角色,促进城市各系统高效协同运作。例如,一些城市的智慧交通系统整合了交通流量监测、智能信号灯控制、公交优先通行等功能。通过实时采集交通流量数据,智能信号灯可动态调整配时,缓解拥堵路段交通压力;公交优先通行系统确保公交车在路口优先通过,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减少市民出行时间。
在城市环境监测方面,智能系统平台通过分布在城市各处的传感器,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噪声等环境指标。一旦某项指标出现异常,系统立即发出预警,相关部门可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保障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像在一些城市的河流监测中,通过水质传感器实时监测溶解氧、酸碱度、化学需氧量等参数,为水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智能系统平台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广泛且深入,正持续推动各行业的创新发展与变革。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其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将不断拓展应用边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